职业规划摘抄,或许与你产生心灵的共鸣。
1、也许你没打算一辈子靠你的专业吃饭,或许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但是在
当下,你的专业是你与他人相比最大的优势,你要把你最擅长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才能在你不太擅长却最喜欢的领域去和别人竞争。然而现在很多人却放弃自己的
优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仅凭热情和理想去和别人竞争。
2、先放弃,才能向前走
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势必是会有犹豫困惑彷徨的,这很好理解,如同爱上一
个人,你深深地爱着他,但是你会每天24小时爱他,持续5年,10年么?在人生的
某个节点或某一刻,你也许会问自己,他真的就是我这辈子想找的人吗?梦想也
是这样,尽管车轮在梦想的大方向上滚滚向前,但是偶尔遇到些障碍物,你可能
也会重新思考方向是否正确。在做一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时,你要知道这份工作
中,有哪些内容和能力是可以转换到你真正想要做的那件事情上的,然后就充分
积累这方面的内容和可转换能力。这样将来当你有机会去做你真正感兴趣的工作
时,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
3、不要为了逃避找工作而读研
官本位的思想还依然存在于很多人的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认为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以
为研究生一定比本科生更好找到工作。但是在美国情况正好相反,最好找工作的
是大专生或者是技校的学生,然后是本科生、研究生,最难找工作的是博士生。
这是为什么?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它的特点是企业是要追求剩余价值,追
求利润的。
一份工作能用技工做,就不会用本科生。因此,常常在外企招聘时看到这样
的情况,你觉得你很优秀,但是人家不录取你,因为你超出他们对这个岗位的要
求太多了,叫overqualified,人家觉得没必要,可能还得给你更高的薪水。就
算你说你心态好,不要高薪,可以重头做起,但是你可能没考虑到周围的人,你
会给别人带去很多压力,人家也许会想,这个博士生干嘛来和我们这些本科生抢
饭碗呀。
什么样的专业适合读研呢?比如工科、理科,这类专业接着读下去是很有必
要的。但是比如一些人文类的专业,商科,管理、传媒类的,最好是有工作经验
之后再去深造,否则我觉得收效会打折扣。决定先工作还是先读研是由你目前所
处的这个点的具体情况而定的,你是否已经找到好工作?你的专业是否适合继续
深造?如果你没有找到好工作,千万不能为了逃避继续辛苦找工作而去读研,而
是首先要仔细想想,自己是否尽全力去找工作了。积累社会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即使这个工作不给薪水,但能给你提供很多锻炼的机会,增长视野,也是很值得
去做的。千万不要盲目去读研究生。美国的研究生院是易进难出的,中国相比美
国而言,是难进易出的,很多中国学生都没有弄清楚自己以后要从事什么领域的
工作,就盲目去读研了,慢慢就开始懒散,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4、生活中“走弯路”是必要的积累
现如今,职业规划似乎成了一门学科。各种与职场有关的内容,都会问嘉
宾:你觉得人生是否是可以被规划的?我个人认为,想有一个成功的规划,并按
部就班地去按计划实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永远不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
么,计划赶不上变化。年轻的时候,我们很多情况下甚至连自己都掌控不了,何
谈掌握周围的环境、变量。我眼中的成长,其实就是个不断增强对自己的掌控能
力的过程,这也是成熟的标志和表现;年轻时,我们拥有的资源非常少,所以掌
控能力自然也会较弱。所以,成长还是一个获得更多资源、增强对外部掌控能力
的过程。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去规划人生?解数学题,如果有定量,有变量,
你可以用一些不变的去推算变化的。但如果全是变量,你如何去计算,那就是通
过假设模拟不同的情境。记得当年,经过层层面试,我拿到了通用电器的录取通
知。面试时面试官问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面试中都会碰到
的:请描述一下五年之后职场中的你?说心里话,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心里的第
一反应是:这谁知道啊?但显然,如果我这样回答,肯定被踢出去了。这个问题
我自己考虑过,虽然一个人也许不知道三五年之后具体要做什么或者在做什么,
但应该清楚什么类型的工作是你喜欢的,什么是你不喜欢的,至少要从行业和领
域有个大方向的把握。
5、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是迈向成功重要的一步
什么叫做进步或者成功?不光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才算进步,明确知
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也很重要。人生就像选择题,选对正确答案有几种方法:直接
选对正确的,排除掉错误的,或者绝望后抽签决定。生活中的选择也是如此,不
要忘了排除法。怎么去排除?就是大量去做不同的尝试。在做具体的事情的过程
中,你会发现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例如我通过在瑞信和摩根大通两家投行实习,
在联合国实习,我明白这两类工作都不是我最喜欢的,这就是排除法。不管别人
如何羡慕如何喜欢我的实习工作,我都不会脆弱到为了获取别人的羡慕而违背了
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