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本科生教育
课堂是求知问学的场所 不是咖啡馆
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01-24点击数:

来源:人民日报

恐怕连杨帆教授自己也没料到,新年伊始,在给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开的一

门公共选修课的最后一堂课上,他因为按照自己的方式“较真儿”了一回,便引

起那么大一场校园风波。一时间,“杨帆事件”、“课堂门”成为舆论热点,对

“师道尊严”的议论乃至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思”也呼啸而至,成为众多校园

BBS和网络舆论津津乐道的谈资。

平心而论,笔者很为杨帆教授抱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一位博士生

导师,杨帆教授在他所专长的经济学领域颇有建树,此次他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

“生态经济与人口环境问题”选修课,报名者也有200多人。单就这一点而论,

应该说他和他所在的中国政法大学较好地执行了教育部着眼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而要求“教授上讲台”之规定。

我们宁愿这样假设:如果不是那天缺勤者太多——按当时的统计超过100人;如果不是中途闯进一个女生,过了几分钟她又在众目睽睽之下“夺门而出”;如果不是在推搡过程中,那女生飞起脚来“踢了教授两下”……假如没有这一连串的“如果”,想必杨帆教授也不会在课堂上“触景生情”关起门来点名,也不会赶上前去追问那女生是何人,也就不会在师生之间发生令人惊诧的“肢体冲突”。 然而,这个多少带有偶然性的教学事故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它经过校园BBS“发酵”,进入新闻媒体的视野,随着新闻舆论的渲染,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并不可避免地对当事人双方、对学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形象造成了伤害。这一事件引发人们思考:我们的大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环境? 在眼下的大学校园,学生逃课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前不久,人民日报科教周刊连续关注“大四现象”,曾以《我们的教室为何空荡荡》为题,刊发了一位大四学生的来信和“空荡荡的大四课堂”的照片,引起很大反响。其实,“空荡荡”的何止大四课堂,人们对大学课堂上迟到早退、吃早点睡大觉、把玩手机收发短信、甚至在课堂上打开笔记本电脑玩游戏等现象,似乎早已习以为常。问题是,为什么大多数老师宁肯选择当“好好先生”,而很少听到有人向这种现象说“不”? “教不严,师之惰”,教室不是咖啡馆,课堂应该是求知问学的场所。杨帆教授说,他只不过是认真地在执行校纪校规,他是“负责任的老师”,所以他“倒霉了”。这是一种心底的无奈,但多少也道出了一些实情。 为了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和许多高校想了很多办法、花了很多工

夫,中国政法大学也刚刚在两个月前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很多高校

在迎接评估期间都会出台诸多举措,规定教师要按时上下课,严令学生不得迟到

早退。但评估毕竟只是几天的事,要好几年才会轮上一回。那么,怎样让评估成

果常态化?怎样让课堂环境真正地好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也许一个杨帆教授

还远远不够!(杨明方)

上一条:大学公共英语教材变脸 向聋哑英语开刀
下一条:一生磨一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