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个周一。
已经是早晨7点钟了,就读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大三学生小强还躺在床上蒙头大睡。同寝室的另一个同学离开时喊了一声:“起吧,不然要迟到了!” “几点?”小强迷迷糊糊地嘟囔着。 “7点多了。”同学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小强继续睡,大约7:50的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看一下手机上的时钟,一惊:“50啦!”。他飞快地翻身下床,洗脸,对着镜子梳了梳头发,出门了。 8:10,课上了10分钟之后,小强提着早点悠悠地走进了教室。他找到倒数第二排的一个空座位,坐下,扭过头问旁边同学:“点名了吗?” “还没有。” “那就好。” 小强开始吃早点。20分钟过后,进餐完毕。看到前面同学买了当天的武汉晚报,小强拿过几张开始翻。8:45,第一节课下课。小强一下子精神起来,课间10分钟跟同学玩得不亦乐乎。第二节课又是45分钟,小强继续闷头看剩下的报纸。几张报纸翻来覆去连广告都看过一遍之后,实在没事可做了,小强便趴在桌上开始睡觉。 上午三四节要上另一门课,需要换教室。即便这样,小强的困劲儿还是没有过去,一直睡到11点多。放学的铃声终于响了,老师宣布下课后,小强第一个冲出教室,回到寝室,迅速打开电脑,继续昨晚的CS。至于上课老师讲了些什么,“谁知道啊,不用担心的,考试之前借别人的笔记复印一下,两天复习就过去了,听不听课有什么关系!” 课堂上其他同学的表现也大致类似。踩着铃声进教室,从最后一排开始找座位,前三排往往无人问津。老师开始讲课,下面翻报纸、背单词、听MP3、聊天、吃零食,俨然一个朋友聚会。老师没心思理会下面的人都在做什么,只管讲自己的,下课后收起书本去另一个教室讲课。下面的同学也如此。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中间偶尔有一两个同学上台问老师几个问题,大多是关于考试范围或者请假的事。 “大一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小强回忆说,“当时刚进大学,对学习热情很高,每天早起,吃过早点再去教室晨读,要等很长时间才到上课。课堂气氛也很好,很活跃。记得有一次老师课堂上问了一个关于个人理想的问题,全班90多个同学争着上台发言。” 可是自从大二开始后,气氛就变了。“或许是同学们熟悉大学生活的规律了吧,觉得大学无非就是这个样子,上课听不听没关系,反正自己也不感兴趣。考试之前老师要么把课件交给学习委员一份,要么画出重点,或直接给出试卷的出题范围。提前突击几天,考试就过了。至于提问,就更没有了。反正上课也没听多少,没有问题可问。” 其实,这只是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例子,类似情况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里日益增多。老师也有自己的烦恼,一位教社会学的老师介绍说:“课堂提问,少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即使点几个同学的名字要求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也几乎都答不上来。所以现在就很少提问了,也给自己节省时间,现在各个老师都是这个样子。” 很多人为之奋斗了12年的大学课堂,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部分同学反映,一些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地读课本,讲课一点激情也没有。“而且老师自己也说了,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讲理论,不对的地方还请同学们指出来,这样的课谁愿意听呢?”而一些老师则坦言,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理论太深了,他们说不懂,太浅了,又觉得不重要。每年的教学计划只能按照往届的考试结果来设置。 对此,有人分析说,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之后,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将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彻底颠覆,教授抱怨教的学生太多,课题任务过重;学生则责怪老师没水平,只能靠点名的“低级办法”管理学生。 现在,老师的角色到底是“威严的先生”还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打工
者”?按时上课、认真听讲到底是学生的权利还是义务?在社会价值观和
教育理念蜕变的过程中,这些在以往看来根本不值得回答的问题,正在校
园里、课堂上、每一个老师和学生身边悄悄发生,在矛盾和冲突中寻求着
答案。(陈艳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