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航新闻网
两年前,我的孙儿随同我的儿子、媳妇从美国回来,祝贺我九十岁生日,
在他返回美国之前,我同他做过一次交心,对他在美国的专业选择、学习、为
人处世、身体锻炼等问题,谈了一些我的看法。这篇文章,就是参照这个思
路,扩充一些来写。我退休已二十来年,时代不同了,我的一些老观点未必都
同青年人契合,权作为参考吧。
补充几句:我孙儿正是大学生。他1984年生,1991年随父母去了美国,小学、中学、大学都在美国读的,今年可能毕业。似乎晚了一些(他今年23岁)。原因是他读了一年大学后,主动不要家里供养,走自己工作赚钱,再完成大学学习的道路。他去年回国,我问他钱够不够用?他说还差一些,需要再工作一段时间。他母亲曾对他提出质疑。他说:“只要我不侵犯人家,我到哪里都可以生活”。我对他的答话颇为欣赏。这凸现了美国教育孩子独立性。 首先,谈一谈学习方法,主要对工科学生。 大学生从中学升上来,在学习方法上有较大的改变。如果说中学以听教师讲授为主,在大学就要强调自学,自己研究课题,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 学习上“存疑”。不谈社会科学,就自然科学、尤其应用科学来说,有的只是对事物近似的描述,应用起来要注意前提,学习上要“存疑”。举一个例子,材料力学取受力物体中的隔离体,即一个小的正六方体,在六个面上,用箭头表示作用着法向应力和六双剪应力,作为分析物体应力和变形的起点。对这个小的单元,它的尺寸并没有界定,只说“小”而已。果真在分子、原子级的尺寸上,也是如此吗?又对于这个应力模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则材料力学上公式的推导,都成问题,需要思考。 科学上是有假定的,学科是有范围的。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是假定材料为弹性的、均质的、各向同性的“理想材料”,而实际材料多不是这样。材力和弹力不涉及原子结构。这是一种“无奈”。它们只是“力学”,取小的单元作为分析和计算应力和变形的起点是合理的。 材力和弹力在工程技术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在有些事上遇到了挑战。气功大师可赤脚在玻璃屑上行走,可在刀口上爬高梯,可在鸡蛋上站人,等等。根据力学,尖刺、刀口、点接触上产生的穿刺力是非常大的。 不求甚解。陶渊明认为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如果把“甚”理解为“极”、“过分”,那么只好“不求甚解”。朱熹读书应是认真的,但他对于天地是一个什麽样子,冥思苦想,得不出答案来,因为他那时代天文知识还很差。如今,天文学在宇宙演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宇宙本源是一个谜,无法解开。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因果关系的,它没有回答极终原因的任务。科学进步了,在宇宙形成上,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有新的问题在前头,不可穷诘。对于宇宙本源,科学家认为是“固有规律”;神学家说是“神”;哲学家说是“道”、是“理”、……既是这样,如何求“甚”解呢? 物质结构,因为可在实验室研究,进展快些:分子、原子、电子、中子、质子、强子、夸克,不是都观察到了,或证实存在了嘛。但据哲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问题没有终结。 如果把“不求甚解”理解为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这应该是陶渊明的原意),那麽这种读书态度,对于非专业课程或课外读物来说,也是对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世事应包括自然界)世间学问太多了。人要“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谢冰心语)。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台湾的李敖介绍说:“应该知道的就知道,不应该知道的就不知道,这叫做知”。 我把“不求甚解”说远了一些。简单说,读书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对各学科不要平均用力去研究。 一专多能、注重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各有各的专业课程,又有基础课程、公共课程。这里我提及外文。大学生应比较熟练掌握一门外文,延续高中所学或大学新选,最好达到四会(读、写、说、听),会终生受用。中文不可忽视。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语文课,在大学还要学习,终生学习。中文写作应该达到通顺,不要错字连篇。中文字难记,忘记时要查字典,不要将错就错。《新华字典》所收单字一万一千一百左右,我认得的只有一小部分。复音、多义全会的更少。读古文这本字典就不够用了。“开卷有益”这句话对查字典来说是最适合的。 知识和才能要像金字塔。专业要高精尖,基础要宽广厚,这样能有良好的职业应变能力。已故院长沈元先生的家里有一幅对联:“博而不杂,专而不孤”,也是这个意思。 学校有各种考试。我建议大学生们,除非“不及格”,涉及资助、贷款、学籍等重要事情,不要过分关心考试分数。重要的是自己评估对学这一门课的心得、收获。 我还要提一下积学。大学四年,只是研究学问的开始。知识是积少成多、积微成大的。我这里指的是为了帮助记忆和以后参考,读书宜作“札记”。 关于专业选择:人各有所长,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记忆力,有的手上有“音乐细胞”,等等。大学一年级选择专业,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影响专业选择的因素,还有学校的声望、毕业后求职的难易等等。进入大学第二学年之前,应该把所学专业定下来。自认专业选错了的,宜转系转学。 我回忆自己对上述几个问题处理的不是都很好。有的根本没有做到,例如:不做札记、对各科平均用力。自己感慨:实迷途其已远,“觉今是而昨非”。 人离不开政治,好比鱼离不开水一样。早在五四运动时期、有识之士就提倡中国需要德赛两先生(democracy and science),自然科学一般有国际共识,引进这位赛先生进来顺利;德先生随后分成了姓资的和姓社的两家,至今还有争论。大学应该是民主和自由的表率。我国实行了几千年的专制统制,民主的传统不多。西方的民主不可照搬,我国的民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个人来讲,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不搞一言堂、不专权、考虑别人意见、平等公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应该这样。养成民主作风和生活习惯,民主从自己做起。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要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我们应该提倡思想自由。政治上多一点宽容。 共产主义要消灭阶级和一切剥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是一个理想社会。《礼记》上的《礼运》篇中,就阐述了“天下为公”帝位禅让的思想。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自叹没有赶上那个时代。篇中除未提(也不可能提)物质生产极大丰富这一点外,它所描述的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有些相似。那是一个贫穷的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前景灿烂,但它属于遥远的将来。它好像数学上的一条向上伸展的曲线的渐近线,而这条曲线又是一条变幅有大有小,甚至有倒退的“之”字路线轨迹粗略的平均线。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仰望这个远景,做个促进派吧! 我很羡慕现在的大学生。学校学习环境好、学习条件(师资、设备、生活等)都好,尤其政治大局好,国家强盛,社会和谐,国际交流通畅,还可以有很多机会出国学习,学成回国创业机会多多。建设时期,不比解放前仁人志士,出生入死,战斗在沙场。现在是学习或工作在教室、实验室、画室、演练室……环境安全,心情轻松。对比我读大学时,就情况两样了。因为抗日战争,学校西迁陕西,初期教学设备极差,物资缺乏,住竹棚、纸糊窗、点蜡烛照明,拥有一把“计算尺”,就把它当成宝贝似的。有一个场景,现在还留在脑海:同学孟宪章接受院长给他发奖,他上台去领奖时,身上穿的旧棉衣露出棉花,脚上穿的鞋子露出脚后跟。现在的同学吃、穿、住、用各方面多好。“计算尺”早已淘汰,“电子计算器”不在话下,人人会电脑,成为学习、科研、工作的有力工具。可以说我国现在是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来未见过的新局面;我不想用“盛世”称呼,因为还有不发达和不完善的方面,问题不少。但局面确实令炎黄儿女欢欣鼓舞。同学们应该努力啊!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对人类做过贡献,这没有什么可自负的。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航海罗盘、纸张、印刷技术和远程武器,早已把这些古代发明远远地抛在后头了。我国迄今还没有如同电脑、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解放后,大学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金得主;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足球还没有破零的纪录。能说这些事不牵动大家的心吗?有这些憾事,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它牵涉到体制、国民身体素质,等等。但新的种子,应该孕育在大学生中。讲个人志愿,也要实事求是,不要志大才疏。梁启超说:“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复有瀛海。纵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几许,不可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我曾经遇到一个同学,他写到:“天生吾,地载吾,天地生吾有意无?不然扶摇冲天厨,不然饿死填沟渠。……”这是神经病、夸大狂。后因战乱离散,不知所终。 科学没有绝对的顶峰,只有历史阶段性的顶峰。没有理想的人和事,人人都有局限性;现实都是不尽完美的。芸芸众生,各有所志。一个人能力有大小,智慧有高低,像牛顿、爱因斯坦、李白、曹雪芹等,不是单靠教育可培养成的,教育有影响,但他们有天赋,离不开自己的努力,一般人不可企及。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何况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都是大可造就的人才。我希望大学生们立定志向,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关心国事,学成后报效祖国。培养健强的体魄,和谐处世待人,好好完成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些话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做到的。 卑之无甚高论,祝大学生们健康成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洪星教授) 附:个人简历 王洪星,男,93岁,湖南湘潭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北洋大学航空系教授、系主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