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
本科生教育
一名“80后”的青春之歌
作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日期:2008-04-22点击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记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士官向南林

3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京西宾馆会见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部分基层部队人大代表时,与向南林亲切握手。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 摄 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祖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

方。

在这片沃野千里、山川如画的土地上,一名从巴山蜀水走出的普通士兵,

唱着《我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嘹亮军歌,怀揣驰骋沙场的梦想,在从军9载

中,用理想和信念,用忠诚和毅力,奏响了铿锵有力的青春之歌:

他是一名普通士兵,却把伟大理论作为自觉追求;他是一名普通技师,却

带起团队装备修理的四梁八柱,掌握了6种专业的修理技能;他是一名普通青

年,却把平凡生活演绎得十分精彩,先后取得了32个荣誉证章、证书,还当选

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却用自己微薄之力扛起

沉甸甸的责任……

他叫向南林,1981年出生,沈阳军区某高炮团修理连的一名班长,这个个

头不高、沉默寡言的“小兵”,像磁场一样,吸引接近他的人,让他们敬佩甚

而仰望。

学习理论,传播理论,一个士官班长的舞台能有多大?向南林这样回

答,我能带动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

“向南林哪去了?”一天深夜,佳木斯的一座军营里,某师高炮团修理连

连长任振东查哨,发现向南林没在,摸摸被窝还有热气,肯定没走远。连长找

到一楼,发现工具库的门缝里露出丝丝亮光。推门一看,向南林一手拿着手电

筒,一手捧着书在学理论。看到自己被连长“逮”了个正着,向南林站在那里

不知所措。原来,向南林白天本职工作多,修理任务重,很难有大块的学习时

间,只能每天熄灯后学上一两个小时,有时钻进连队库房,有时打着手电筒蒙

在被窝里,有时采取替战友站第一班岗的办法,挤出时间钻研理论知识。

次日中午,向南林来到连部,连长手一挥:“咱连一楼有个空屋,你就到

那里去学吧!”从此,一个远近闻名的“理论小屋”诞生了。

除了日积月累,向南林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懂得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毛

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指导员葛百军、全军知名的理论专家公方彬等专家,

都被这名普通的士官“盯”上了,成为他追随的榜样和老师,随时有困惑,随

时“取经”。

入伍9年来,向南林先后阅读了40多本理论书籍,写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

记和学习感言。修理连的战士都知道,向南林手里有一摞一尺多高的剪报本和

感言集,那是他的宝贝。翻开剪报本,多是理论文章和言论,旁边是密密麻麻

的注记。

作为团的理论骨干,向南林还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可是一个连队战士

的辐射作用有多大?一名士官班长的舞台有多大?向南林的回答是:“能带动

一个人就带动一个人,能带动一个班就带动一个班。”

“咱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学哪门子理论啊?”修理连三级士官楚军伟是

连队的技术骨干,但一提到学理论就拿这句话作挡箭牌,其他同志的积极性也

受到影响。

向南林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每天的报纸先读一遍,凡是理论文章都

做好标记,读报时让楚军伟领读。过了一段时间,向南林找到楚军伟:“老班

长,我想成立个学理论小组,请你来当副组长。”

“我知道你是鞭策我,可我学理论总是记不住呀!”楚军伟一脸无奈。

“年龄大一点,学起来困难多些,更应该加把劲儿。再说,按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段划分,30多岁应该属于青年人……”一番话打动了楚军伟。此后,他一有时间就向向南林学习理论知识,渐渐也成了连队的理论骨干。 “修理连有个懂理论的兵。”消息传开来,一些连队纷纷请向南林去讲

课,小兵站到了大讲台上,随后给全营讲,给全团上大课……从那以后,向南

林学习理论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创新到哪里,他就跟进到哪里。

“向班长,你说,我蒸馒头跟科学发展观有什么关系?”炊事班战士李秀山的问题让向南林反复琢磨:怎样使创新理论真正成为大众学问,切实被广大基层官兵所掌握呢? 那段时间,“理论小屋”的灯熄得更晚了,他在奋笔疾书,一章章适合连队官兵学习理解的通俗解读,汇集成《科学发展观基层读本》、《基层官兵理论学习观点辅导教材》等小册子,官兵欢迎、团里赞赏、师里推广,向南林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给战士当“理论翻译”、“播撒种子的人”。 这名小战士的作为让人吃惊。他个人不仅获得沈阳军区“理论学习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还带出了理论骨干100多人,为全团官兵、驻地学校、共建单位作报告40余场,并担任了驻地2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让很多人不解的是,向南林是个“80后”,同龄人都觉得学理论枯燥,他

就不觉得乏味吗?向南林说:“我是个军人,学理论让我有了理想信念,‘懂

得枪口该对准谁’。”“学理论让我更聪明,更明白事理。”“学理论就像嚼

橄榄,越嚼越有味。”

2003年7月,人生的一道考验摆在了他的面前:向南林从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毕业,由于精简调整,原部队撤销,他分到修理连,很快就凭着过硬的素质从团队脱颖而出。2005年4月,士兵提干的指标分到团里,他以绝对优势在全团排名第一。然而,命运又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全日制士官学校毕业的不能提干。第二年,又都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卡”了下来。 从士官到军官,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是许多优秀士兵跨越人生的梦

想。熟悉他的领导、战友为他惋惜。

向南林失眠了。那天夜里,他独自坐在操场上,抚摸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

火炮,心中渐渐释然。入伍几年来,组织给了自己这么多荣誉,不能台上讲得

高,轮到自己做得孬。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要真学真用,说到做到,“干

部可以不提,但品行不能降低!”

团政委孙殿文很担心向南林,找他谈心,但向南林的一番话让孙殿文放了

心:“我做不了将军,也要做将军手中的一柄利剑!”

“对真理的最大尊重是运用、对真理的最大信仰是践行”,这是向南林与

方永刚教授的交流所得,他把这句话精心写成条幅,挂在“理论小屋”的墙

上,也烙在心里。

一个普通技师在平凡岗位上能有多大作为?向南林的钻劲儿出了名,

“9年6个岗,岗岗叫得响”,他是战士心目中的“修理大拿”

指挥仪是高炮的“中枢神经”,结构复杂,极难精通,光是电路图就一尺

多高,线路像头发丝一样多。2001年,向南林考上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偏偏选

择了这个专业。一有机会,他就钻进实验室拆拆焊焊。到毕业时,向南林的指

挥仪修理技术已经能与学校的行家媲美。

毕业后到了修理连,向南林在头一年就练就了“一听准”的功夫。2004

年,集团军举行专业比武大赛,各路高手云集,年纪最轻、资历最浅的向南林

成为大比武中的“一匹黑马”。他不像其他选手那样在指挥仪上找毛病,而是

先听,捋着电缆查,很快故障被排除:是保险烧了!随着一声干脆的“报

告”,考官手里的秒表停在了15分28秒上,这比以前最好成绩35分01秒快了一

倍还多!

2005年年初,某新型雷达列装、指挥仪撤编。这对团队来说,无疑是个大

喜讯,但对向南林而言,却意味着又要从头再来。

新型雷达到团里时,大伙儿既兴奋又发愁。兴奋的是这下高炮有了电子

眼,肯定一打一个准儿;发愁的是新装备一没专业教材,二没训练骨干。对着

这个铁疙瘩,大伙儿虽然满腔热情,但真要操作却是“老虎吃天,无处下

口”。团里成立新装备攻关组,向南林挺身而出揭了“英雄榜”。团长往向南

林肩头猛击一拳头:“你小子有种!有啥困难来找我!”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斧柄。“向班长带着我们,每天早晨4点起床到零下三十度的训练场,对照说明书逐个部件、位置、动作悉心研究。为了测算程控联动数据,连续十几天趴在雪地里接线记录,手脚裸露的地方裂了好多口子,生了冻疮,疼得站也不行,坐也不行。”修理连雷达班战士王文亲身经历那段“最苦的日子”。 一个多月的潜心钻研,向南林带领攻关组编写了20多万字的操作教程,制作了6部教学课件。3个月后,随着15名操作手、5名教练员,像种子一样被撒到各个连队,新装备训练也随之展开。 当年,在一次演习中,列装不到一年的某新型雷达让火炮如虎添翼,创造

了一次考核击落14具拖靶的奇迹。望着一片欢腾的炮阵地,团首长说:“向南

林当居首功!”

在高炮团打听向南林,大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是有名的“修理大拿”!什么雷达、火炮、油机、指挥仪,啥出了问题都难不住“向技师”。究竟是什么促使向南林成了全团有名的多面手呢? 那是2004年初秋,部队组织的防空作战演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一门火炮与指挥仪连接中断。向南林迅速赶来对指挥仪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发现指挥仪性能完好,连接中断的症结在火炮。只可惜,自己对火炮修理专业不熟,只能望“炮”兴叹,影响了战斗进程。 这件事使他强烈意识到,未来作战既是战斗装备的比拼,也是技术保障的

较量。作为一名修理骨干,仅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应该把目标锁定在

“用修双能”、“一专多能”的目标上,由技术型士兵向知识型、专家型士兵

大步迈进。

从那以后,连队有什么维修任务他都积极参与,来了什么装备他都要研究一番;团里每年送修装备是个苦差事,要十几天风餐露宿在平板车上,可向南林都主动请缨,为的是找厂家的行家里手讨教;驻地附近的汽修厂里有位老师傅,车工技术非常精湛,向南林凭着自己的执著劲儿,让一直不松口的师傅破例收了徒弟,从那以后,向南林能自己车零件了…… 向南林常对班里的战士说:“搞训练就跟赛跑一样,要想取胜,就得有绝

招,我的绝招就是‘抢跑’!”正是凭着这种“抢跑”的劲头,向南林熟练掌

握了全团五分之四装备的性能、操作、保养、维修技能,攻克50多个机动作战

的装备保障难题。在9年入伍时间里,他取得了6次换岗、岗岗技术精湛的骄人

业绩,7次获得军区、集团军、师、团的专业技术比武冠军!

一个“80后”青年的人生到底有多绚烂?向南林是块四面发光的金

子,好学、进取、爱心等品质让他的青春朝气蓬勃

向南林是一个勇于刷新自我的人,谁有什么优点,他都千方百计地学到

手,干什么像什么,干什么成什么,战士们笑称他为可敬的向南林、可爱的向

南林、“可怕的向南林”。

战士李波出身音乐世家,精通唢呐、架子鼓、贝斯等多种乐器。团里组建

小乐队,李波担任键盘手,还缺个鼓手,原本是主唱的向南林,就缠着李波学

架子鼓。

有道是“隔行如隔山”,初学架子鼓的向南林洋相百出,不是鼓点跟不上就是节奏打飞了。李波不耐烦了:“向班长,还是算了吧。等你把鼓打明白了,咱也该退役了。” 向南林也不吱声,每天一有时间就拿着鼓槌敲敲打打。中午他怕影响战友

休息,就拿自己的大腿当鼓敲。几天下来,向南林大腿肿了一圈,走路一瘸一

拐。

一个月后,李波远远听到排练室里传来架子鼓声,听节奏就知道是行家。“向班长请地方高手了?”李波满腹疑窦地推开门,一下呆住了:打得正起劲的,正是一个月前还找不到鼓点的向南林! 就凭这股劲儿,李波和向南林在一起3年,唢呐、贝斯等看家本领全让向

南林学走了,样样不比“师傅”差。

好学得“可怕”的向南林不仅学会了6种乐器,还拜佳木斯歌舞团团长战

斗为师,学习声乐,歌唱得好,被称为“军中小郭颂”;拜倪进详、何常贵等

书法家为师,字写得漂亮,成了部队有名的小书法家,多部作品被书法集收

录。策划、编导、说相声、演小品、打快板、绘画、体育裁判,向南林样样拿

得起,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生活与学习结伴,人会变得高尚;学习与勤奋联姻,人会变得智慧。”

向南林说,当代士兵就要有当代青年人的风采,就要让自己的素质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

向南林“可怕”出了名,还曾经险些落了个“葛朗台”的外号。 2005年,向南林到佳木斯大学军训。没几天,一件小事引起了大学生们的

猜测:别的教官都用名牌洗面奶,而向教官一块肥皂就对付过去了;别人都买

矿泉水,他却只喝自己带的的凉白开。“咱教官是个‘葛朗台’!”学生们议

论纷纷。一个周末,学校组织参观教官内务,一个男同学无意间在抽屉里发现

了向南林的歌词本,里面夹着一张“开支计划表”:月工资956元,弟弟学费

400元,寄父母100元,资助福利院儿童50元,买书100元……生活费50元。

这张“开支计划表”从一个学生手里传到另一个学生手里,他们眼眶都湿

了,作为同龄人,向教官的责任感深深打动了他们,他的肩上,一头是兄长的

责任,一头是一名普通公民的爱心。只是大学生们不知道,每个月捐给福利院

的50元,向南林只留下“解放军”三个字,直到两年后,福利院才辗转找到了

这个不愿意留下姓名的“解放军”。

向南林出生在四川大巴山区旺苍县的一个小山村,家里条件很不好,有必

要这样做吗?“也许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倡导的是一种社会爱心。黑夜里的

点点亮光,不仅为自己照亮了行程,更让夜行的人看到光的希望。”向南林说。

无论是在军营里还是地方上,说起向南林,大伙儿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看

法:“服从而不盲从、聪明而不圆滑,敢于直言,他一个小兵就扳倒过连里6

项和条例不符的土政策!”修理连连长任振东说。

“生活中他是一个充满睿智、很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有你这样的好战

友,是我们人生中的骄傲!”战士们这样说。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默默地沉思,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追求,让他的青春

如此绚丽;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信仰,让他的脚步如此坚定;究竟是怎样的一种

热爱,让他的生命如此阳光。向教官,你永远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同龄人!”佳

木斯大学生丁凤说。

这些话让我们更接近向南林,也更走近一颗金子般的心,走近一个现代军人的军魂,走近了一个新时代青年绚烂多彩的华年。(记者 赵秀红) 短评:用理想和抱负照亮青春 向南林的事迹感人肺腑,发人深省。向南林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

代,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一代人的个性特点和成长历程。向南林虽然是

一名士兵,但他的品质有着广大青年可以借鉴的普遍性。他的事迹,集中回答

了一名当代青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理想信念、什么样的岗位追求、什么样的素

质能力、什么样的道德情操、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

去年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当代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

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

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总书记殷切的期望,把青年的成长进步

同时代发展、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广大青年的全面发展指明了

方向。向南林的成长历程,充分体现了“四个新一代”在实践中的巨大感召力

和生命力。这一新时期优秀典型深刻表明,党的创新理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

重要指导方针,又是新一代青年成长成才的科学指南。党的创新理论一旦被广

大青年掌握,就会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巨大的精神动

力;改革开放后沐浴党的创新理论阳光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是可以信赖、大

有作为的一代,是能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代。

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要像向南林那样用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引领

人生,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要像向南林那样时刻怀着紧迫感、

责任感,始终把刻苦学习作为生活的习惯、工作的需要、人生的态度加以坚

持,使自己的青春年华丰盈充实。

上一条:比尔盖茨送给职场新人的10句话
下一条:大学生就业焦虑不容忽视 防治需从低年级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