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主持人:
宋全政(本报记者) 访谈嘉宾: 吴少怡(山东大学心理指导咨询中心主任) 石卫华(济南大学辅导员) 张永浩(济南大学大四学生) 【本期话题】 女大学生半年内应聘52次未果三次试图自杀 济南某高校大四学生蓉蓉(化名)是个漂亮的女孩,是校学生会副主席、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可谁也没想到,这么一个优秀的女大学生,半年内应聘52次未果,在就业的压力下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三次试图自杀,目前正在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治疗。因“求职未果”而试图自杀的现象虽属个例,但大学生“就业焦虑”不容忽视。 患“焦虑症”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主持人:眼下,正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四学生为求职四处奔波,在焦虑中等待,在等待中焦虑,有的甚至患上“就业焦虑症”。 吴少怡:蓉蓉求职未果,萌生自杀的念头,这尽管与她个人的经历和心理素质有关,但给我们一个很明显的信号,就是在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情感、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等因素中,“就业焦虑”呈明显上升趋势。 “就业焦虑”简单说就是毕业生在没有确定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焦躁不安的一种心理情绪,一般常见于性格内向及心理承受力、心理适应力较弱的大学生。许多大学生习惯了学校生活,不适应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转变,对走上社会缺少准备,因此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恰当,稍受打击或目标不能实现,就抱怨、自卑、焦躁,这种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缓解,就会表现出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 张永浩: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只要有招聘会,我都尽量赶去参加,简历投出去几十份了,可目前一个预约面试的电话都没来。开始时还有些耐心,可最近一段时间,饭吃不下,觉睡不好,心里空落落的,坐立不安,满脑子都是赶快找个工作单位。一些同学也是求职屡屡受挫,有的递了简历后,一天要反复查看邮箱好几次,手机24小时不敢关,时不时掏出来看看有无未接电话,整天愁眉苦脸的,神情恍惚。 石卫华:求职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早已形成巨大的压力,大四学生都有一种“逼迫”自己尽快找到工作的急切心情。而在投出简历等待结果的过程中,往往信心一点点被销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觉得自己“太无能了”,因承受不住日日积累的心理压力而患上“焦虑症”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这已成为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贫困生“就业焦虑”更明显 主持人:据介绍,大学生“就业焦虑症”群体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显得格外多,这是为什么? 吴少怡:前来咨询“就业焦虑”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确实很大。这是因为家庭的贫困,造成很多学生的自卑、自闭,外化的表现就是极端内向,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容易走极端。一方面,贫困生渴望早点找到工作,摆脱贫困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由于经历、不自信及信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因素影响,在就业上,贫困生遭遇的磨难更多,来自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使贫困生的“就业焦虑”表现得更明显。 张永浩:对我们大四学生来说,大家好像都是在期待中焦虑着,但程度有很大不同。我们宿舍有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段时间常常一人独来独往,频繁去转招聘会,在床上闷头研究报纸上的招聘启事,很少跟我们交流,显得心事重重。 石卫华:从这几年学生签订的就业意向看,最后剩下的往往是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在面试等环节,贫困生被淘汰的比例很大。长期以来的自卑、不喜欢与人交往等性格缺陷,成为他们求职中的一大障碍。另外,他们读书所花费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现在一时找不到工作,无法还债,心里的焦急不安是可想而知的。在精神卫生中心治疗的蓉蓉,经常喃喃自语,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还清2万多元的欠债。 治“就业焦虑”从低年级做起 主持人:据了解,“就业焦虑”现在呈现出向低年级蔓延的趋势,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吴少怡:往年大学生“就业焦虑”都要到大四下学期集中出现,但现在就业压力甚至提前进入大一、大二学生的心灵,导致了各种相关心理问题的产生。一名前来咨询的大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他现在不由自主地为两年后的就业而担忧,一想到要走向社会,心里很是惧怕,一点也不开心。 张永浩:伴随“就业焦虑”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缺失。在与低年级同学交往中,明显感觉到一些低年级同学觉得自己现在所学课程对以后就业没有帮助,从而对上课失去兴趣。他们既不愿意上课,又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变得无所适从,心里很是烦躁。 石卫华:“就业焦虑”已不是大学生的个别现象了,这一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怕找不到好的工作,其问题根源与大学生不愿降低自己择业标准有关。解决的方法自然是尽快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解决“心病”,可在“待业”状态中,大学生更要做的是,了解和正视“就业焦虑”这一现象,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保持快乐健康的心境。 吴少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是正常的,轻度
的焦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自己产生紧迫感,从而更努力地
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
心理干预,以免病情加重,导致过度失望带来的郁闷和焦虑,产生过激行为。
另外,高校应尽早把关注“就业焦虑”提到学生工作的日程上来,给予高度重
视,开设相关课程,对低年级大学生及早进行人生规划指导,增强大学生应对
就业“危机”能力。
|